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活动的讨论
四年级:吕卓林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动手实践活动的措施有很多,但都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响应,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算式进行以下动手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拼一拼、按照要求画出图形等,这些教学措施必须有实物教具,根据你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和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这里不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是需要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动手实践活动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几个面?说说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棱后,让学生数数有几条棱。动手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活动课堂任务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较符合,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有所助益。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动手实践教学情境,并且适时的给予引导和指导,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动手实践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创造能力的提高。操作性的动手实践练习能够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和研究空间,在进行动手探索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产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
![]() |
![]() |
![]() |
![]() |
![]() |